加密世界的“網絡效應“神話正在崩塌

新手4/8/2025, 1:38:40 AM
Web2 最鍾愛的增長黑客策略正在被重新審視——在 Web3 中,網絡效應不再是持久的護城河。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網絡效應的定義以及它在 Web2 中為何如此重要。根據 ChatGPT 的定義:

  • 定義:當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用戶越多,它對所有用戶的價值就越大,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網絡效應。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個用戶,整個產品/服務對現有用戶的價值也隨之提升。
  • 網絡效應的優勢包括:
  1. 增強競爭壁壘:用戶越多,產品越有價值,越能抵禦競爭者。
  2. 降低獲客成本:現有用戶通過口碑傳播、集成使用或生態效應帶來新用戶。
  3. 提升用戶粘性與留存:隨著網絡規模擴大,用戶在社交關係、數據綁定和功能集成等方面的沉沒成本變高,離開代價增加,留存和定價能力自然提升。

你可能不同意,但我認為在加密領域,網絡效應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的護城河。它無法像在 Web2 一樣,為加密公司帶來持久的生命力和穩定的競爭優勢。這背後,是加密世界的一些獨有特性:


特性一:加密用戶更像“僱傭兵”

開發者是用戶:開發者是公鏈(L1、L2、各類層級的協議)的核心用戶。他們使用的是一種類似的產品——鏈上可驗證的“區塊空間”。選擇在哪條鏈上開發,通常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 最低的交易費用
  • 最快的處理速度
  • 最充沛的流動性
  • 最強的生態和社區支持(如開發者資助)

Electric Capital 的開發者報告圖表顯示,以太坊曾憑藉網絡效應吸引了最多的“單鏈開發者”(即僅構建在以太坊上的開發者)。但隨著像 Solana 和 Base 等性能更優的競品崛起,以太坊未能用其網絡效應抵禦流動性碎片化、性能不佳等問題,自 2022 年起,單鏈開發者的佔比大幅下滑。這說明,開發者更傾向於“逐利而居”,而不是忠誠於某個網絡。

散戶用戶也是如此:在 DeFi 仍是主流應用場景的當下,散戶和流動性提供者始終在尋找:

  1. 更高的收益
  2. 更低的交易滑點
  3. 更豐富的可交易代幣
  4. 更誘人的挖礦/激勵機制

他們的選擇幾乎不會被平臺使用體驗或“品牌忠誠度”左右。錢包作為用戶的核心工具,在平臺間遷移(比如從 Uniswap 切換到 Hyperliquid)基本沒有阻力。

驗證者同樣逐利:驗證者天然傾向於選擇收益更高的平臺——不論是來自質押獎勵(PoS 網絡)還是提供算力/存儲/網絡服務(如 DePIN 項目)。他們是否選擇支持某條鏈(如 L1、L2、應用鏈,或 DePin 項目),通常取決於最簡單的成本-收益判斷:回報夠高、可持續,就留下。


特性二:加密是“默認開源”的,極大降低了抄襲門檻

這也催生了“吸血鬼攻擊(Vampire Attack)”的經典案例——SushiSwap 複製了 Uniswap 的全部代碼和用戶界面,僅靠更高的代幣激勵,就從後者手中奪走了大量流動性。

在 Web2,要想完成類似的“攻擊”幾乎不可能:你得偷走 Facebook 的全部代碼,打磨出一個一樣好甚至更好的產品,再給它的所有用戶發錢才能誘導他們遷移——這成本太高了。


特性三:加密是“默認可組合、可互通”的,降低了用戶遷移的門檻

拿 USDC 舉例,它可能是加密領域最接近“網絡效應”的產品。但即便某平臺不支持 USDC,用戶也能在 DEX 或 CEX 上即時兌換成 USDT、USDe 或 PYUSD。

對比之下,從 Visa 網絡換到 Mastercard,過程要繁瑣得多。


所以,為什麼說加密領域的網絡效應並不等於 Web2 的“護城河”?

❌ 網絡效應並不能增強競爭壁壘:
由於加密協議大多開源且可分叉,再疊加類似 Bertrand 競爭(各類產品高度趨同,比如收益、區塊空間、流動性),即便你是先發玩家,也很難靠用戶量構建長期優勢。

❌ 網絡效應不能降低獲客成本:
加密用戶比 Web2 的用戶更“僱傭兵化”:散戶為收益而來,開發者為性能和流動性而來。只要更高的收益存在,流動性就會遷移。網絡效應起不到留人作用,甚至可能適得其反:LP 越多,收益越低;用戶越多,鏈越堵、費用越高。

❌ 網絡效應無法提升用戶粘性與留存:
加密的“默認互操作性”讓遷移毫無阻力。鏈上也不存在“專有數據”——不像 Web2,那些圍牆花園用用戶數據鎖死用戶。


最後,讓我們通過一個關於以太坊的案例來總結,這被廣泛認為是加密領域網絡效應的典範。自從以太坊作為“世界計算機”推出以來,結合了區塊鏈創新和可編程貨幣,它從早期的網絡效應中受益匪淺:

  • 開發者採用:以太坊早期吸引了最大的區塊鏈開發者社區,主要因為其 EVM(以太坊虛擬機)成為了區塊鏈初期開發的行業標準。
  • 流動性與 DeFi 主導地位:以太坊通過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臺承載了大部分加密貨幣的流動性——直到最近被 Solana 趕超。更多的流動性吸引更多的用戶 → 交易/借貸/借款變得更容易且成本更低 → 更多的流動性。
  • 安全性:以太坊使用量的增加增強了其安全性,吸引了更多的項目和用戶。

但到了今年,這一切發生了轉折:產品創新停滯、L2 過度碎片化,反而“自殘”了原本統一的生態流動性;開發者流出嚴重:2024 年月活開發者減少 17%,而 Solana 新增開發者增長 83%;DeFi 市場佔比從 100% 下降到 50%(數據來自 DeFiLlama)。而所謂的“網絡效應”,完全擋不住這場流失潮。

相比之下,Web2 的巨頭——例如 Meta 和 Twitter——雖然在創新和產品發佈上有所懈怠,但仍然繼續穩居各自市場的主導地位。為什麼?因為 Web2 版本的網絡效應(NE)實際上是有效的,並且具有持久性:

  • Web2 的代碼無法被輕易抄襲或復刻
  • 推特和臉書平臺數據是專有的,不可替代
  • 它們不互通,用戶被牢牢“鎖”在平臺裡

正因為如此,傳統的網絡效應(NE)能夠為 Web2 公司提供長期護城河,但在加密行業中卻無法奏效。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Candid Contemplation]。所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Catrina]。若對本次轉載有異議,請聯繫 Gate Learn 團隊,他們會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Gate Learn 團隊將文章翻譯成其他語言。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禁止複製、分發或抄襲翻譯文章。

加密世界的“網絡效應“神話正在崩塌

新手4/8/2025, 1:38:40 AM
Web2 最鍾愛的增長黑客策略正在被重新審視——在 Web3 中,網絡效應不再是持久的護城河。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網絡效應的定義以及它在 Web2 中為何如此重要。根據 ChatGPT 的定義:

  • 定義:當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用戶越多,它對所有用戶的價值就越大,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網絡效應。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個用戶,整個產品/服務對現有用戶的價值也隨之提升。
  • 網絡效應的優勢包括:
  1. 增強競爭壁壘:用戶越多,產品越有價值,越能抵禦競爭者。
  2. 降低獲客成本:現有用戶通過口碑傳播、集成使用或生態效應帶來新用戶。
  3. 提升用戶粘性與留存:隨著網絡規模擴大,用戶在社交關係、數據綁定和功能集成等方面的沉沒成本變高,離開代價增加,留存和定價能力自然提升。

你可能不同意,但我認為在加密領域,網絡效應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的護城河。它無法像在 Web2 一樣,為加密公司帶來持久的生命力和穩定的競爭優勢。這背後,是加密世界的一些獨有特性:


特性一:加密用戶更像“僱傭兵”

開發者是用戶:開發者是公鏈(L1、L2、各類層級的協議)的核心用戶。他們使用的是一種類似的產品——鏈上可驗證的“區塊空間”。選擇在哪條鏈上開發,通常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 最低的交易費用
  • 最快的處理速度
  • 最充沛的流動性
  • 最強的生態和社區支持(如開發者資助)

Electric Capital 的開發者報告圖表顯示,以太坊曾憑藉網絡效應吸引了最多的“單鏈開發者”(即僅構建在以太坊上的開發者)。但隨著像 Solana 和 Base 等性能更優的競品崛起,以太坊未能用其網絡效應抵禦流動性碎片化、性能不佳等問題,自 2022 年起,單鏈開發者的佔比大幅下滑。這說明,開發者更傾向於“逐利而居”,而不是忠誠於某個網絡。

散戶用戶也是如此:在 DeFi 仍是主流應用場景的當下,散戶和流動性提供者始終在尋找:

  1. 更高的收益
  2. 更低的交易滑點
  3. 更豐富的可交易代幣
  4. 更誘人的挖礦/激勵機制

他們的選擇幾乎不會被平臺使用體驗或“品牌忠誠度”左右。錢包作為用戶的核心工具,在平臺間遷移(比如從 Uniswap 切換到 Hyperliquid)基本沒有阻力。

驗證者同樣逐利:驗證者天然傾向於選擇收益更高的平臺——不論是來自質押獎勵(PoS 網絡)還是提供算力/存儲/網絡服務(如 DePIN 項目)。他們是否選擇支持某條鏈(如 L1、L2、應用鏈,或 DePin 項目),通常取決於最簡單的成本-收益判斷:回報夠高、可持續,就留下。


特性二:加密是“默認開源”的,極大降低了抄襲門檻

這也催生了“吸血鬼攻擊(Vampire Attack)”的經典案例——SushiSwap 複製了 Uniswap 的全部代碼和用戶界面,僅靠更高的代幣激勵,就從後者手中奪走了大量流動性。

在 Web2,要想完成類似的“攻擊”幾乎不可能:你得偷走 Facebook 的全部代碼,打磨出一個一樣好甚至更好的產品,再給它的所有用戶發錢才能誘導他們遷移——這成本太高了。


特性三:加密是“默認可組合、可互通”的,降低了用戶遷移的門檻

拿 USDC 舉例,它可能是加密領域最接近“網絡效應”的產品。但即便某平臺不支持 USDC,用戶也能在 DEX 或 CEX 上即時兌換成 USDT、USDe 或 PYUSD。

對比之下,從 Visa 網絡換到 Mastercard,過程要繁瑣得多。


所以,為什麼說加密領域的網絡效應並不等於 Web2 的“護城河”?

❌ 網絡效應並不能增強競爭壁壘:
由於加密協議大多開源且可分叉,再疊加類似 Bertrand 競爭(各類產品高度趨同,比如收益、區塊空間、流動性),即便你是先發玩家,也很難靠用戶量構建長期優勢。

❌ 網絡效應不能降低獲客成本:
加密用戶比 Web2 的用戶更“僱傭兵化”:散戶為收益而來,開發者為性能和流動性而來。只要更高的收益存在,流動性就會遷移。網絡效應起不到留人作用,甚至可能適得其反:LP 越多,收益越低;用戶越多,鏈越堵、費用越高。

❌ 網絡效應無法提升用戶粘性與留存:
加密的“默認互操作性”讓遷移毫無阻力。鏈上也不存在“專有數據”——不像 Web2,那些圍牆花園用用戶數據鎖死用戶。


最後,讓我們通過一個關於以太坊的案例來總結,這被廣泛認為是加密領域網絡效應的典範。自從以太坊作為“世界計算機”推出以來,結合了區塊鏈創新和可編程貨幣,它從早期的網絡效應中受益匪淺:

  • 開發者採用:以太坊早期吸引了最大的區塊鏈開發者社區,主要因為其 EVM(以太坊虛擬機)成為了區塊鏈初期開發的行業標準。
  • 流動性與 DeFi 主導地位:以太坊通過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臺承載了大部分加密貨幣的流動性——直到最近被 Solana 趕超。更多的流動性吸引更多的用戶 → 交易/借貸/借款變得更容易且成本更低 → 更多的流動性。
  • 安全性:以太坊使用量的增加增強了其安全性,吸引了更多的項目和用戶。

但到了今年,這一切發生了轉折:產品創新停滯、L2 過度碎片化,反而“自殘”了原本統一的生態流動性;開發者流出嚴重:2024 年月活開發者減少 17%,而 Solana 新增開發者增長 83%;DeFi 市場佔比從 100% 下降到 50%(數據來自 DeFiLlama)。而所謂的“網絡效應”,完全擋不住這場流失潮。

相比之下,Web2 的巨頭——例如 Meta 和 Twitter——雖然在創新和產品發佈上有所懈怠,但仍然繼續穩居各自市場的主導地位。為什麼?因為 Web2 版本的網絡效應(NE)實際上是有效的,並且具有持久性:

  • Web2 的代碼無法被輕易抄襲或復刻
  • 推特和臉書平臺數據是專有的,不可替代
  • 它們不互通,用戶被牢牢“鎖”在平臺裡

正因為如此,傳統的網絡效應(NE)能夠為 Web2 公司提供長期護城河,但在加密行業中卻無法奏效。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Candid Contemplation]。所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Catrina]。若對本次轉載有異議,請聯繫 Gate Learn 團隊,他們會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Gate Learn 團隊將文章翻譯成其他語言。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禁止複製、分發或抄襲翻譯文章。
即刻开始交易
注册并交易即可获得
$100
和价值
$5500
理财体验金奖励!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io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Thailand,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