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为王:稳定币竞争格局的重构与价值重心迁移

中级6/27/2025, 9:46:10 AM
文章也详细探讨稳定币在 B2B 跨境支付、实体资产代币化(RWA)和 DeFi 与传统金融连结等应用情境中的价值创造机制,并对比了香港和新加坡的监管策略,展示了监管环境如何塑造市场演进的方向。

随着 Circle 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稳定币市场也经历着一场结构性重塑。当市场关注 Circle 50 亿美元的市值与其稳定币业务模式时,一个更深层次的转变正在发生:稳定币的价值创造中心正从单纯的「发行」环节,向「创造、赋能和深耕应用场景」迁移。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策略调整,而是整个行业价值逻辑的根本性重构。通过深入分析这一转变的驱动因素、市场格局和发展路径,我们将看到稳定币未来的竞争核心不在「谁能发行更多币」,而在「谁能创造和掌控更有价值的应用场景」。

一、价值重心迁移:从发行霸权到场景竞争

当我们剖析稳定币行业的发展轨迹,一个清晰的模式浮现出来:这个领域正从「发行为中心」向「场景为中心」转变。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五重结构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发行环节的挤压效应。Circle 的招股文件揭示了一个关键现实:即使作为市场第二大发行商,它也必须将自身净利息收入 (NII) 的 50% 支付给 Coinbase 作为分销补贴。这种代价高昂的分销模式暴露了发行环节利润空间的实质性压缩。随着超额利润的消减,市场参与者被迫向价值链的其他环节探索,特别是应用场景层面。

发行环节的网络效应已固化。稳定币作为价值媒介,其效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程度——越多人使用某种稳定币,它就越有价值。这种典型的网络效应已经使 USDT 牢固占据了 76% 的市场份额,USDC 艰难维持 16% 的地位,其余所有竞争者共享剩余的 8%。这种市场结构已经高度固化,新进入者难以通过单纯发行新的稳定币撼动现有格局。

监管导向的根本性转变。全球稳定币监管框架正在从「防风险」向「促创新、重应用」转变。美国《GENIUS 法案》明确区分了「支付稳定币」与其他类型稳定币,为前者设计了特定的合规路径;香港于 2024 年 5 月 21 日正式通过并实施的《稳定币发行人条例草案》不仅规范了发行活动,更为基于稳定币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则进一步将稳定币分为「单一货币稳定币」(SCS) 和其他类型,针对不同场景应用设计差异化的监管措施。这些监管趋势共同指向一个方向:稳定币的价值将越来越取决于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表现,而非简单的发行规模。

用户需求的质变。市场日益成熟的标志是用户需求从简单持有稳定币,转向通过稳定币解决具体问题。早期用户可能满足于简单持有「美元的数字版本」,但成熟市场的用户期待看到超越投机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一需求转变迫使市场参与者将焦点从「铸造更多代币」转向「创造更多用途」。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考量。随着稳定币市场竞争加剧,单纯依赖铸币税和发行规模的商业模式面临长期可持续性挑战。发行环节的竞争将导致储备资金收益率竞价上升,挤压利润空间。相比之下,应用场景的开发能带来更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包括交易费用、增值服务费、金融产品收益分成等,为稳定币生态参与者提供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这五重力量共同推动着稳定币行业从「发行战争」向「场景竞争」转型。纵观行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识别出三个发展阶段:

  • 概念验证期(2014-2018):稳定币作为一个概念被市场接受,主要满足加密交易市场的流动性需求
  • 交易媒介期(2018-2023):稳定币在交易场景中的地位得到巩固,铸币量激增
  • 实用价值期(2024-):市场焦点从发行规模转向实际应用场景的开发和价值创造

我们正处于第三阶段的开端,这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将围绕「谁能创造更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展开。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理解这一转变至关重要,因为它将重新定义成功的标准和价值分配的模式。

二、场景深耕:稳定币应用的价值金矿

要真正理解「场景为王」的深层逻辑,我们需要穿透表面的技术论述,深入分析稳定币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创造价值的具体机制。这种分析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表述上,而需要剖析每个场景的内在复杂性、现有痛点和稳定币技术的变革性潜力。

1、B2B 跨境支付与贸易金融:超越简单的「资金传输」

B2B 跨境支付的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更为复杂。传统的叙述往往聚焦于支付的速度和成本,但真正的痛点在于整个跨境支付和贸易金融生态系统的碎片化和不确定性。

当一家亚洲企业向欧洲供应商支付货款时,它面临的挑战包括:

  • 汇率风险管理:从支付决策到资金到账的滞后期间,汇率波动可能侵蚀 1-3% 的价值
  • 流动性分割:企业在不同市场的资金池彼此隔离,无法有效整合
  • 结算时间不确定性:传统跨境支付的到账时间变数大,给供应链管理和现金流规划带来困难
  • 支付合规复杂性:跨境支付涉及多重监管框架,合规成本高昂且风险显著
  • 金融与支付脱节:支付与贸易金融(如信用证、保理、供应链融资)缺乏无缝衔接

稳定币在这一场景中的价值不仅在于加快资金传输,更在于通过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技术,创造一个综合性的价值系统:

  • 可编程支付条件:支付可以与贸易事件(如货物装运确认、质检通过)自动关联,实现对贸易流程的程序化控制
  • 实时外汇处理:通过多币种稳定币池的智能路由和实时计价,最小化汇率波动风险
  • 流动性整合:跨市场、跨币种的流动性可以在同一基础设施上统一管理,显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贸易金融的程序化:信用证、应收账款融资等传统贸易金融工具可转化为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实现自动执行和风险管理

这种综合性价值提升远超简单的效率改进,它实际上重构了整个 B2B 跨境支付和贸易金融的运作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实现这一愿景需要解决诸多实际挑战,包括法律框架适配(智能合约在不同司法辖区的法律效力)、遗留系统整合(与企业 ERP、银行核心系统的对接)以及跨链互操作性(不同区块链网络间的价值传递)。

2、实物资产代币化(RWA):创造新的价值互联网

实物资产代币化是稳定币另一个具有变革性潜力的应用场景,但其复杂性和挑战也常被低估。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实物资产(如房地产、大宗商品、私募股权)存在明显的流动性折价(illiquidity discount),这一折价源于交易成本高、市场参与者有限、价值发现机制效率低等多重因素。实物资产代币化承诺通过区块链技术降低这一折价,但要真正实现这一承诺,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稳定币是这一生态的关键基础设施。

稳定币在 RWA 生态中扮演三重关键角色:

  • 价值桥梁:连接链上代币化资产与传统金融体系中的法定货币
  • 交易媒介:为代币化资产提供流动性和交易对手
  • 收益分配通道:为资产产生的收益(如房地产租金、债券票息)提供自动化分配机制

以房地产代币化为例,稳定币的深度整合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价值模式:投资者可以通过稳定币购买代币化的房地产份额,租金收益可以实时以稳定币形式分配给代币持有者,代币可以作为抵押品在稳定币借贷平台上获取流动性,而所有这些操作都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执行,无需传统的中介机构。

然而,这一场景的实现面临着复杂的挑战:

  • 链上与链下资产的法律衔接:如何确保链上代币与链下资产的法律关联性和强制执行机制
  • 价值输入的可信问题:链下资产信息如何可靠地输入链上系统(oracle 问题)
  • 监管合规的复杂性:代币化资产可能同时受到证券法、商品法、支付法等多重监管框架约束

在这一场景中,稳定币发行商如果仅专注于维持币值稳定,而不参与构建更广泛的 RWA 生态系统,将难以捕获场景价值。相反,那些能够提供整合稳定币支付、资产代币化、交易撮合、合规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的参与者,将在这一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3、跨生态连接器:DeFi 与传统金融的桥梁

在当前金融体系中存在两个平行发展的生态系统: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传统金融(TradFi)。这两个生态系统各自具有独特优势:DeFi 提供了无需许可的访问、可编程性和极高的资本效率;TradFi 则拥有监管确定性、深厚的流动性和广泛的用户基础。长期来看,这两个系统的价值最大化将通过连接而非替代实现。

稳定币正成为连接这两个生态系统的关键纽带,原因在于它同时具备两个世界的属性:它既是区块链上的代币,能与智能合约无缝交互;又代表法定货币价值,能与传统金融体系兼容。这使得它成为两个系统间价值流动的自然媒介。

在这一连接器角色中,稳定币支持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

  • 企业财资管理的双生态策略:企业可以在传统银行系统中处理日常运营资金,同时将部分流动性通过稳定币部署到 DeFi 协议中获取收益
  • 资金的跨生态优化路径:构建智能系统,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的市场状况,自动优化资金在 TradFi 和 DeFi 间的配置
  • 合规包装的 DeFi 服务:通过具有监管牌照的稳定币服务提供商,以合规方式访问 DeFi 服务,满足机构投资者的准入需求

Aiying 艾盈在与多家亚太地区企业财资部门的交流中发现,这种「日夜资金管理」模式正获得越来越多企业采用——即使是传统企业也开始认识到,将部分流动性资金通过稳定币部署到 DeFi 领域可以创造额外收益,同时保持必要的风险控制。

然而,这类场景的构建需要克服几大关键挑战:监管合规的复杂性(特别是对于受监管的金融机构)、风险隔离机制(确保 DeFi 风险不蔓延至核心业务)以及用户体验的简化(使非加密专业人士也能便捷使用)。成功的解决方案需要同时在技术、监管和用户体验三个维度上提供创新。

通过对这三类核心场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稳定币的价值创造已远超简单的「数字美元」概念,正向着构建复杂、多维的应用生态系统方向发展。在这一方向上,单纯的发行能力已不再是制胜因素,而是需要深度理解特定场景需求、构建整合各方的应用生态,以及提供无摩擦用户体验的综合能力。

三、监管格局分化:香港与新加坡的前瞻布局

监管环境既塑造又反映了市场演进的方向。通过深入分析亚太地区两大金融中心——香港与新加坡的稳定币监管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稳定币价值重心转向场景应用的趋势。

香港:从沙盒到成熟框架的演进

2024 年 5 月 21 日,香港立法会正式通过《稳定币发行人条例草案》,这标志着香港稳定币监管从探索阶段步入成熟框架阶段。这一条例的核心特征包括:

  • 分层监管架构:针对不同类型稳定币设计差异化监管要求,对以支付为导向的单一法币锚定稳定币给予监管优先级
  • 全链条风险管控:不仅关注发行环节,还覆盖托管、交易、支付处理等全生态链条
  • 场景导向的监管激励: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应用场景提供合规便利和政策支持

从香港金管局的政策文件和行业交流中,我们注意到香港的战略重点已明显从「吸引稳定币发行商」转向「培育基于稳定币的创新应用生态」。这一转向体现在具体政策上,如对企业客户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提供监管明确性,为金融机构开展稳定币存托、兑换业务提供指引,以及支持将稳定币支付与传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

香港的这一策略定位背后有其独特的战略考量:作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门户,香港希望通过稳定币应用生态建设,强化其在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大湾区跨境金融服务以及亚洲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战略地位。

新加坡:精细化的风险相适应框架

与香港相比,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采取了更为精细化的「风险相适应」监管策略。在其框架中,稳定币被细分为多个类别,每类适用不同监管标准:

  • 单一货币稳定币 (SCS):锚定单一法币、主要用于支付用途的稳定币,适用最严格的储备要求和风险控制标准
  • 非单一货币稳定币:包括锚定一篮子货币或其他资产的稳定币,适用差异化监管要求
  • 场景适应型监管:根据稳定币的使用场景(如零售支付、批发支付、交易媒介等)调整监管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监管策略特别强调稳定币在跨境支付、贸易金融和资本市场中的应用价值。MAS 已经启动多个稳定币应用场景的试点项目,包括 Ubin+(探索跨境稳定币结算)、Guardian(可持续金融资产的代币化与交易)以及 Project Orchid(零售稳定币支付)。这些项目都指向一个共同方向:稳定币的价值不在发行本身,而在于它所支持的应用场景。

新加坡的这一方向契合其作为国际贸易枢纽和金融中心的定位,通过推动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应用,强化其连接全球贸易和金融流动的战略角色。

监管趋势的共性与启示

比较香港与新加坡的监管策略,我们可以识别出几个关键的共性趋势:

  • 从「防风险」到「促创新」的监管转向:两地监管都从初期的谨慎态度,转向更加积极引导创新的方向
  • 重视应用场景价值:都将稳定币视为金融基础设施而非单纯的金融产品,关注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价值创造
  • 监管资源的倾斜性配置:对服务实体经济、解决实际问题的稳定币应用给予监管资源倾斜

这些监管趋势进一步验证了我的核心观点:稳定币生态系统的价值正从发行环节向应用场景迁移。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这一演进方向,并通过政策设计引导市场朝这一方向发展。

对市场参与者而言,这一监管格局意味着:仅专注于发行环节的竞争策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局限性,而那些能够在监管框架下创新应用场景、解决实际问题的参与者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会。

四、赋能场景创新的支付基础设施:从分发到价值创造

如果说场景应用是稳定币生态系统的价值金矿,那么支付基础设施就是开采这些金矿的必要工具。随着市场从「谁来发币」向「谁能创造应用场景」转变,一个关键问题浮现:什么样的基础设施能真正赋能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

通过对全球数十家企业客户的深度访谈和需求分析,Aiying 艾盈发现企业对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的需求远超简单的「发送和接收稳定币」功能。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解决五大核心挑战的综合解决方案:

企业级稳定币支付的五大核心挑战

  • 复杂的多币种与多通道管理:国际化企业通常需要处理 5-10 种不同法币和多种稳定币,它们需要一个统一界面来整合这些复杂性,而非为每种货币建立独立流程
  • 不透明的外汇转换成本:跨境交易中,隐藏的外汇成本往往高达 2-3%,甚至更高。企业需要能够实时监控和优化这些转换成本的工具
  • 多层次的合规与风控要求: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交易面临不同的合规要求,企业需要一个既能满足严格监管又不过度增加运营复杂性的解决方案
  • 与现有系统的集成障碍:任何新支付解决方案必须能够与企业现有的 ERP、财务管理和会计系统无缝集成,否则采用成本将过高
  • 缺乏可编程支付能力: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资金传输,还包括条件支付、多级分账、基于事件触发的自动支付等高级功能

面对这些复杂需求,市场正形成三种截然不同的基础设施提供模式,每种模式都代表着不同的战略定位和价值主张:

三种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模式的深度对比

深入分析这三种模式,我们认为「中立平台」模式在赋能多元应用场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三个关键方面:

  • 多元生态整合能力:没有任何单一稳定币或支付通道能满足所有场景需求。中立平台通过整合多种稳定币、多种支付渠道和多种法币通道,为企业提供最大的灵活性。这使企业能够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选择最优的组合方案,而不受单一生态系统的限制。
  • 跨场景智能优化能力: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简单提供多种选择,而在于能够智能地为特定交易推荐最优路径。例如,一笔从新加坡到巴西的支付,可能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不同的最优路径:在 A 时段使用 USDC 通过某特定交易所,在 B 时段则更适合使用 USDT 通过另一渠道,或甚至在特定情况下回退到传统银行渠道。这种动态优化能力是场景价值的核心所在。
  • 合规赋能能力:随着稳定币应用从单纯交易转向更广泛的商业场景,合规要求的复杂性显著提升。中立平台通过整合各类合规工具和流程(如 KYB、交易监控、可疑活动报告等),降低了企业自建合规基础设施的成本和复杂性,使其能够在严格合规的前提下创新应用场景。

从长远来看,我们预感未来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将进一步专业化,形成清晰的分层架构:稳定币发行商专注于币值稳定和储备管理;中立支付基础设施提供商负责连接不同稳定币、优化支付路径和确保合规;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则聚焦于特定场景的深度应用。这种专业分工将显著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五、未来展望:支付与金融的融合演进

站在当下,展望稳定币应用场景的未来演进路径,我们可以识别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从单纯的支付工具,向综合性金融基础设施转变。这一演进过程将分三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都代表着价值创造模式的质变。

稳定币应用场景的三阶段演进

第一阶段:支付优化(2023-2025)

当前,我们处于稳定币应用的第一阶段,核心价值主张是解决基础支付问题,特别是跨境支付场景。这个阶段的特征包括:

  • 提高支付速度(从 3-5 天缩短至实时或近实时)
  • 降低明显成本(从平均 7% 降至 0.1%-1%)
  • 增强支付透明度(实时跟踪交易状态)
  • 优化外汇处理(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在这一阶段,稳定币主要作为资金传输的媒介,替代或补充传统支付渠道。市场参与者的竞争重点是谁能提供更快、更便宜、更可靠的支付体验。

第二阶段:金融服务嵌入(2025-2027)

随着基础支付问题得到解决,稳定币应用将进入第二阶段,核心特征是金融服务与支付的深度融合。这一阶段将看到:

  • 支付与贸易融资的无缝衔接(如基于支付历史自动提供应收账款融资)
  • 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嵌入(如智能资金池管理、优化闲置资金收益)
  • 多方金融协作的程序化(如供应链金融中买方、卖方、金融机构的协同自动化)
  • 资产负债管理的实时化(企业财资功能从滞后报告转向实时管理)

在这一阶段,稳定币不再只是支付工具,而是成为构建新型金融服务的基础架构。竞争重点从简单的支付效率,转向谁能提供更综合、更智能的金融解决方案。

第三阶段:金融编程化(2027 及之后)

最终,稳定币应用将进入第三阶段:金融编程化。在这一阶段,企业将能够通过 API 和智能合约,根据业务逻辑自定义复杂的金融流程。具体表现包括:

  • 业务规则直接转化为金融逻辑(如销售条件自动转化为支付条件)
  • 金融资源的动态优化(资金根据实时条件自动在不同渠道和工具间流动)
  • 跨组织金融协作的自动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财务系统实现程序化协同)
  • 金融创新的民主化(企业可以低成本构建专属金融工具和流程)

在这一阶段,稳定币将成为真正的「可编程货币」,金融运作不再是独立的功能,而是深度嵌入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中。竞争重点将是谁能提供最强大、最灵活的金融编程能力。

六、新型分工体系的形成

这一三阶段演进将推动稳定币生态系统形成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 基础设施层:稳定币发行商专注于维护币值稳定、储备管理和监管合规,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可靠的价值基础。这一层的参与者将面临标准化和商品化压力,其差异化空间有限。
  • 应用平台层:中立支付基础设施提供商负责连接不同稳定币、优化支付路径、确保合规并提供核心应用功能。这一层的参与者将通过技术能力、用户体验和生态整合能力进行差异化竞争。
  • 场景方案层:垂直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聚焦特定场景的深度优化,提供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这一层的参与者将通过对特定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和针对性解决方案进行差异化。

随着这种专业分工的深化,我们将看到每一层的价值分配比例发生变化:基础设施层的利润空间将逐渐压缩,而应用平台层和场景方案层将获得更大的价值份额。这一趋势与互联网发展历程高度相似——从早期的基础设施竞争,到平台竞争,再到应用场景竞争。

结语:谁能创造应用场景,谁就掌握稳定币的未来

稳定币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从「谁来发币」向「谁能创造并放大真实世界的应用场景」转变。这不是简单的商业模式调整,而是对整个行业价值创造方式的重新定义。

回顾支付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模式:每一次支付革命都经历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品标准化,最后到场景价值爆发的过程。信用卡用了几十年时间,从单纯的支付工具演变为构建消费金融生态的基础设施;移动支付也经历了从简单替代现金,到深度融合各类生活场景的漫长进化。稳定币正在经历同样的发展轨迹,而我们现在正处于从标准化向场景价值爆发的关键转折点。

在这个新阶段,成功的关键不再是谁拥有最大的发行量或最强的资本实力,而是谁能最深入地理解并解决特定场景中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市场参与者需要具备三项核心能力:

  • 场景洞察能力:能够识别和理解特定领域的深层痛点和需求
  • 整合协调能力:能够连接和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完整的解决方案生态
  • 用户赋能能力:能够通过适当的抽象和简化,使复杂技术变得易于采用

对于稳定币生态系统的参与者而言,这场价值迁移意味着战略重心的调整:从简单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深耕垂直场景和用户价值。那些能够建立专业分工、打造开放生态、聚焦场景创新的参与者,将在这场重塑全球支付基础设施的变革中脱颖而出。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 [TechFlow],著作权归属原作者 [Aiying Compliance],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 由Gate Learn 团队翻译, 在未提及 Gate 的情况下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即刻开始交易
注册并交易即可获得
$100
和价值
$5500
理财体验金奖励!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Thailand,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