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隱私是什麼?目前發展如何?

據安全資訊媒體「安全419」與網絡安全公司「零零信安」推出的《2022年數據洩露觀察回顧》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數據洩露事件總計超過20000件。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互聯網、5G、企業數字化轉型等發展,數字經濟在起飛,社會數據存量增長的同時,網絡攻擊也在迅速攀升。

**當前互聯網平台用戶的隱私保護問題迫在眉睫,那麼作為下一代互聯網的一部分,Web3能否改善這個問題呢? **

01****Web3 隱私是什麼?

**一般來說互聯網隱私主要是對用戶的身份、行為、活動等數據信息的不可見。 **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一切信息和行為都以數字載體的方式呈現,同時任何一個存儲數字信息的系統一旦聯網,便成為了黑客的可能性目標,尤其是金融和個人健康的敏感信息上,數據的隱私和安全顯得更為重要。

根據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互聯網從Web1.0 發展到今天Web3.0,也經歷了不同的隱私存儲渠道: Web 1.0 是靜態互聯網,主要的應用是網絡媒體,內容由網站提供,用戶只能被動地瀏覽文本、圖片及視頻內容,無法參與創作中; Web 2.0 是交互式互聯網,也就是我們當前所處的階段,主要的應用是社交網絡、視頻平台、電商等,用戶可以在平台上自主創作上傳內容進行交互。

**可以得知,前兩者都由中心化的機構來保存數據以及數據的隱私性。就像在傳統的銀行模型中,**中心化的第三方保護必要的、有價值的隱私信息。 **** 而到了當下Web3.0 的主要特徵包括:公開透明的區塊鏈賬本、去中心化等。通過區塊鏈來記錄鏈上數據,即我們的交易和交易中所包含的信息,具體來說一般包括: 轉賬發送者, 轉賬接收者, 轉賬金額。如果用戶不想透露出來這些鏈上數據信息,這就是Web3 裡面需要保護的用戶隱私。 **但是如何保護用戶的這些隱私呢? **

在比特幣白皮書的第十章節, 中本聰花了整個章節篇幅來描述比特幣區塊鍊網絡的隱私模型,其模型是從「銀行進化到比特幣網絡」,比特幣區塊鏈通過不對稱加密解決這個問題。

**用戶隱私信息通過區塊鏈隱私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之後,也就能實現內容和應用由用戶創造和主導,進而實現用戶共建、共治(DAO,去中心化治理),同時用戶還能分享平台/協議的價值。 **

02****目前的發展現狀

而根據數據、身份和計算隱私,目前Web3 隱私賽道發展出了大量的應用,如果將其進行細分可以劃分為隱私Token、隱私計算協議、隱私交易協議、隱私應用四大版塊,具體來說:

1.隱私資產 隱私資產是指原生支持隱私性的加密資產,外界無法查看交易雙方的具體交易類型、金額等信息,通常不支持智能合約及相關應用,最早在2011年就有相關項目誕生。 其中最著名的項目是Zcash 。它是首個使用Zk-SNARK零知識證明機制的區塊鏈系統,目的是徹底解決交易被追踪從而暴露用戶隱私的問題。 2.隱私計算協議 隱私計算協議,主要從數據的產生、收集、保存、分析、利用、銷毀等環節對隱私進行保護,除了常見的DeFi、NFT等場景外,現在隨著技術發展,還可以與大數據和AI行業進行深度結合。 不過目前隱私計算協議的實際應用場景亦比較有限,發展也比較一般。 3.隱私交易協議 隱私交易協議,主要針對鏈上交易數據進行隱私化處理,通過零知識證明等技術原生支持用戶進行隱私交易,可以保證自己的隱私數據不會被外界查看,同時支持在該協議開發更多類型的隱私應用。 隱私交易網絡包括Layer1隱私協議與Layer2隱私協議,目前主網上線的不多,總體發展也一般。 4.隱私應用 隱私應用是指建立在Layer1或Layer2協議之上,為用戶或DApp提供不同應用場景隱私保護功能的應用,例如交易、支付、郵件等。 目前隱私應用開發的項目也不少,但出圈的不多。

03****小結

Web3的去中心化理念賦予了個體更大的自主權和隱私保護,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權和控制權。 但目前來看,人們還是更看重行業安全,比如各種錢包的發展,而隱私賽道看上去仍然是個小眾市場,用戶量與使用量相對圈內其他賽道來說,都不算高,大部分隱私基礎設施及應用仍在開發與建設當中。 但同時也有人認為,**隱私解決方案對於吸引更多機構資本參與加密生態具有較強吸引力,確保重要財務數據與商業機密不被洩露,**因此也是加密生態迎來下一波爆發的重要基礎設施。 那麼,加密隱私能否在未來使用場景中贏得更多用戶,仍然值得關注與觀察。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